你所在的位置:管理文库 > 客户服务
自从2015年正式接触大型电商活动以来,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。这十年间物换星移,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曾经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商行业,逐渐变成了人人都参与其中的“传统行业”。随着小红书、抖音、快手等自媒体的崛起,曾经备受追捧的淘宝、天猫、京东等电商平台,从一代弄潮儿变成了行业前辈。
十年间,大家对于电商活动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,优惠券、折扣、满减等传统促销手段的吸引力正在显著下降;节前的一些预热和造势,也难以激起消费者的广泛热情。主流消费群体不再执着于购物车和订单列表中的“拼抢厮杀”,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的消费观念——“合意则取,无缘则弃”。
虽然活动的激情已逐渐褪去,但是电商行业这些标志性的活动已然融入到社会文化当中。比如:每逢618、双11这些大型活动,即便没了以往那种“嗨出天际”的热烈氛围,但等真正到了那天,身边很多朋友还是会习惯性地点开APP,跟随着活动指引悠然地扫视着折扣页面,就像逛庙会那般亲切、自然。
时光飞逝,2025年的光景已经过半,各大电商平台的年中大促也刚刚结束。这次想和大家聊一聊,电商平台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——618年中大促。
一、618活动的前世今生
618活动的成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过程中充满了曲折。1998年6月18日,刘强东在北京中关村创立了京东,并将6月18日这天定为“京东日”。此后,京东在每年的6月(店庆月)会推出“月黑风高夜”活动,以“不定时数码秒杀”的形式进行促销。
2008年,京东首次在线上推出“618年中促销”,以店庆的形式开展折扣活动。2010年,京东将活动正式命名为“京东618年中大促”,针对企业用户和学生群体开展定向优惠,初步有了节日雏形。
2012年后,随着电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,淘宝、天猫、拼多多、苏宁等平台先后加入了618年中大促,在平台持续加码和消费者习惯养成的双重推动下,时至今日618已成为与双11齐名的年度电商消费盛典。
二、我的第一次618
10年前各大电商平台的年中大促活动,一般都集中在6月18日当天。那时候我对618活动还不是很熟悉,还记得第一次参加618活动,被告知为防止咨询暴量,需要支援客服一线进行通宵作战。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的第一时间,心情有点复杂,紧张、迷茫,又带点小兴奋,也不知道晚上具体会发生什么。为了避免自己犯错,心想着前辈们干什么我就干什么。
晚饭后,整个办公区都贴满了活动的海报,沿着走廊看去,视角最好的地方拉起了横幅,前台多出了几张大桌子,桌子上放满了琳琅满目的饮料、水果和小零食。此时,618的活动氛围一下子被拉满,我终于开始体验到传说中那股“作战”的味道了。
晚上7点左右,整个店铺的咨询量一路飙升,与此同时,客服这边打字如飞,毫不夸张地说,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。我第一次感受到了618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。尽管如此,仍有不少用户因进线后未能及时得到回复,最终在抱怨声中流失。
聊天窗口的头像此起彼伏地闪烁,我一边向用户解释着活动规则,一边见证着订单接连不断地生成,同时飞速地记录着用户诉求。不知不觉间,整个身体已随着键盘的节奏律动起来,领导在边上看着我打字的背影,不由得笑出声:“这位同学,你这是在弹钢琴还是跳舞呀?”
我的第一次618一直鏖战到晚上24点以后,尽管之前已经做了心理准备,但高峰期的流量远超预期,潮水般涌来的问题让我应接不暇。虽然眼皮累得打架,但我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周围人的关心。领导和同事趁着轮休的间隙,帮我拿了水果和夜宵补充能量,有人想要下线缓冲下,领导就亲自上阵帮忙支撑,回想起618晚上那一个个瞬间,感觉我们真的做到了不分彼此、高效协同。
三、618活动所面临的压力及解法
虽然这些年电商行业,针对618这类大型活动做了不少优化调整,但一些核心问题始终存在。对于大部分商家, 面临这些问题时,仍然需要承受不小的压力。基于电商行业的经验,我将这些问题做了如下归纳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(一)售前咨询压力
618活动期间,商家服务端面临大量的用户咨询是常态,如果流量来了,但没有能力接住,那一切都是徒劳。再者,当前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,用户的可选择性也很多,在最终下单前,完全可以货比三家,商家原本的信息差及供应链优势已经被弱化,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差、体验差和性价比方面的竞争,如果没有及时解答用户问题,用户很可能就会选择离开,转而投向其他商家的怀抱。
解法:
① 设置“快捷回复”: 提前将常见问题的回复录入到聊天系统或打字软件中,面对常见问题时可以一键发送,省时省力。例如:活动规则、发货时间、尺码推荐、退换货政策等。
② 组建支援小组:活动期间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,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或倾斜。例如:提前组建一个支援小组,小组成员可以是除客服以外的任何岗位(运营、设计、管理等),在面对咨询高峰期时,上线分担前线人工客服的压力,但小组成员必须提前进行培训和验收,当实际接线时,也需安排适量的老客服进行现场答疑和监督。
③ 用好“自动回复”: 提前设置符合活动场景的进店欢迎语(告知当前咨询量大请稍候),并将一些简单的咨询问题前置到自助通道或智能客服(如:物流、尺码、价保等)。
④ 提供技能分享:在咨询高峰期,效率显得尤为重要,人工客服的回复方式和日常有所区别,需要带点技巧,这就需要服务部门提前安排一次技能分享。比如:在高并发的活动咨询期间,很多时候客服兢兢业业地码完一长串内容,用户早已不耐烦地离去,因此要先使用快捷语及时安抚用户,“亲,在的,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,小客服马上为您处理!”,然后再将内容分段发送。
(二)售后服务压力
活动期间,退换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,这属于大促之后的通病,各种尺码不合适、质量问题、发货慢、赠品遗漏等售后问题屡见不鲜。
解法:
① 制定并同步清晰的售后规则: 在商品详情页、下单页面、发货包裹里都清晰地写明退换货流程和要求,尤其一些特殊商品更要标记详细,例如:内衣、内裤,在何种条件下不支持退换等等。
② 售后服务响应快、态度好:特别是在线服务中,多窗口接待的情况下,须优先处理售后问题。即使暂时解决不了,也要快速响应,并告知用户处理进度。“亲,您的问题咱们已经收到,非常抱歉给您带来不便,目前正在加急处理中,预计XX时间给您答复!”
③ 赠品单独打包贴条:赠品和主商品分开打包很有必要,如果能在赠品包裹上贴个醒目的纸条,写清楚赠品是什么、赠送给谁,那就更棒了,可以有效避免发货/拆包时赠品遗漏的问题。这让我想起有个朋友,在发货时都会赠送给客户一个钥匙扣,但由于没有独立包装,不少客户取完袋子里的主商品后,就连着包装袋一并丢弃了,给客户创造惊喜的机会,就这么白白浪费了。
(三)打包发货压力
很多中小卖家没有自己的独立仓库和分拣区,往往一遇到活动,包裹就在办公区域堆积成山,并且在没有足够的人力支撑的情况下,一个人可能要身兼数职,这就造成了打单、拣货、打包、发货等环节效率低下,错发漏发问题频发。
解法:
① 爆款提前打包:预估好热卖爆款,提前进行打包,这样等订单一来,打完单就可以直接贴单发货。
② 优化打包流程:按照精益思维,尝试把打包台设计成U型流水线,并且将打包流程设置成打单、分拣、打包、发货4个节点。之所以要在文中强调这个方法,是因为曾经做过类似的小组试验,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U型流水线比一个人包揽全流程效率更高、出错率更低。
③ 规范包裹存放点:如果商家暂时还不具备独立仓库和分拣区,可以在办公区域设置商品临时存放区,并完善相应的存放和分拣规则。
(四)用户体验压力
“满减怎么算?”“优惠券为啥不能用?”“赠品怎么领?”我想很多电商从业者肯定在活动中接到过不少类似的咨询。由于活动规则复杂,可能客服一时半会儿也解释不清楚,于是就直接通过截图或复制粘贴,将规则原文发给用户。这时候给到客户的体验其实是非常差的,因为客户来咨询人工本身就是想得到最直接的答案,但现在给到的答案却还需要客户二次加工、二次消化,这种体验可想而知。
解法:
① 规则通俗易懂:少些弯弯绕绕的话术,用最简单的大白话(重点处直接加粗标红),直接写清楚:活动什么时候开始?什么价格?有什么优惠?优惠是否可以叠加?赠品是什么?怎么领取?有什么限制?
② 主图/详情页突出重点:在宝贝最显眼的位置(主图、详情页开头)用大字报、流程图等形式把核心流程和优惠讲明白,减少客户的理解成本。
③ 简易版Q&A:做个简易版的Q&A并且置顶,基于数据预判客户会问哪些高频问题,把问题和答案做成图片或文字,放在商品详情页顶部和店铺首页。
四、618商家服务及平台规则的核心变化
相较于几年前依赖 “人海战术” 的粗放型服务模式,近两年618、双11等大型活动的客服服务正在向智能化转型,部分商家已经不需要客服通宵达旦地守在电脑前了,智能化服务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。
与此同时,618等大型活动的时间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,从过去集中在单日爆发,转变为如今的多日分阶段促销,这种调整有效分散了流量峰值的压力,避免了短期内对社会人力、物力资源的过度消耗。
电商行业一直在不断地创新、变革,这些年无论是服务模式的迭代,还是活动周期的调整,都展现出了这一趋势。平台、商家和消费者三方正在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参与大促活动,共同推动我们的618向高质量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