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在的位置:管理文库 > 运营管理
那天,我坐在公司的茶水间,手忙脚乱地翻着笔记。
我手中有个任务:用大模型帮忙处理两张 Excel 表格的合并。
听起来不过是个简单差事,可我却焦虑得像一只抓不到小鱼干的猫。
「我连提示词都不会写啊!」我一边抱怨,一边看着对面悠哉喝咖啡的同事。
那一刻,我只觉得自己被扔进了一个既陌生又混乱的世界。
1、生成式 AI,像极了写作业的小孩
第一次尝试,让我大受打击。
我小心翼翼地下了指令:「请把两张表合并起来。」
大模型兴冲冲地动了手,结果一会儿对,一会儿又错。
有时候,它聪明得让我惊喜;
有时候,它却又像在做自由发挥的作文比赛——合并成四不像。
「到底哪一步我没说清楚?」我一遍遍修改提示词,一遍遍失望。
感觉就像在教一个调皮的小孩做作业,他一边点头,一边又偷偷画画。
我开始以为,大模型是不是很笨?
2、问大模型:「你怎么都听不懂?」
经历无数次失败后,我终于崩溃。
那一刻,我不是去命令它,而是发自内心地问它:
「你怎么都听不懂呢?我要怎么说,你才能懂呢?」
这次,大模型没有随便回答。
它停顿了一下,开始细细地、条理分明地,列出之前我们沟通过程中的各种模糊和错误。
然后,它问我:
「要不要把这些经验,总结到提示词里呢?」
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:
大模型不是不聪明,而是缺少我们提供的「规则」。
于是,我回了它一句:
「好啊,你试试看。」
它重新改写了提示词,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,字斟句酌。
那次合并表格,一次成功。
3、跟大模型工作的哲学
从那以后,我对大模型的理解完全改变了。
它不是一台机器,而像一只聪明又敏感的小猫。
你凶它、催它,它会一头雾水,越错越多;但你耐心引导,它反而比你想象中还要聪明。
所以,提示词(Prompt)写作,根本是一种沟通艺术。
在大模型面前,人要学会的不只是下命令,而是:
给它清楚的起点:「你要做什么?目的是什么?」
给它足够的例子:「我希望你像这样处理,而不是那样。」
告诉它限制条件:「只能合并符合XXX标准的表,不要自创新字段。」
允许它提问或总结:「如果有疑问,可以先整理问题给我确认。」
引导它自我修正:「如果发生错误,请协助找出原因,并提议修改提示词。
4、我后来又学到的其他「提示词技巧」
在这次经历之后,我又在其他工作里不断测试大模型,我总结出几个更深的心得:
1. 明确角色设定
不要只说「帮我合并表格」。
要明确告诉它:
「你是一个专业数据分析师。你正在处理一项严格要求正确性的任务。」
2. 用「逐步引导」而不是一口气指令
比如不要一句话塞完所有要求。
要说:「第一步,检查字段是否匹配。第二步,合并数据。」
甚至可以要求:「每完成一步,回报一次。」让大模型更可控。
3. 允许它「自我回顾」
一旦出错,不急着骂它笨。
可以问:「你能总结一下这次错误原因吗?接下来该怎么改?」
—— 这是最强大的提示词武器。
你不只在用它,你在训练它和你一起进步。
4. 给它「评分标准」
告诉大模型:「输出要符合 A、B、C 三个标准,否则就标注为失败。」
这种评分机制,能大大提高它的稳定性。
5. 让它「帮你改提示词」
最有趣的一招:如果连续失败,不要自己瞎改。
直接请它:「请你自己修改我的提示词,让你可以更正确执行。」
很多时候,它给出的版本,比你自己想得还精准。
5、最后,跟猫咪学一点哲学
在我们的漫画系列《跟猫咪学AI》里,李李和王王是一对互相吐槽、又一起成长的猫咪。
他们的故事,其实是每一个跟大模型共事的人,内心的写照。
大模型到底能做到什么?
它能总结过去,它能帮你修正,它能跟你一起推敲问题,但前提是,你得把它当成会思考、需要引导的「伙伴」,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执行者。
哲学家康德说过:
「我们并不是发现真理,而是用提问和反思去创造真理。」
跟大模型相处,也是一样。
真正好的提示词,不是命令,而是对话、是邀请,是一场持续不断的「共同探索」。
所以,下一次当你觉得 AI 很笨,想对它生气时,不妨想想:
也许,它正等着你,蹲下来,像哄一只猫咪一样,用更温柔、更聪明、更耐心的方式,教它懂你。